开云官方民用建筑层数分类民用建筑属于民用建筑华力创通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开云官方2023年 5月,中国卫星600118)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以下简称“”)对北斗发展进行了总结及展望,北斗应用实现较快增长。根据显示,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5007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6.76%。
自 2020 年北斗三号正式开通,我国自行研制、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面构建并具备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北斗三号较北斗二号具有全球星座、星间链路、多系统互操作等新特点,北斗精准定位服务的覆盖范围、精确度、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深化北斗在各领域应用提供更强支撑。
在特种行业应用领域,卫星导航是军队加强装备建设重点之一,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提升,以及国防信息化逐步提高,相关装备进入北斗换代周期。近年来已开展北三军用全球信号多模多频基带芯片、终端型号等多项比测。随着行业调整落地,北斗装备换代将加快推进,市场普遍预测,北三特种需求潜在空间有望超越北二时期。在民用方面,北京、上海、湖南等各地陆续升级地基增强系统,支持北三信号,叠加 5G、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北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能驾驶、精准农业等高精定位场景向大众消费渗透,带动北斗民用市场加速放量。2023 年 11 月,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实现全球民航通用,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1年 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布局卫星通信。加星通信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推动高轨卫星与中低轨卫星协调发展。推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信息通信系统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为陆海空天各类用户提供全球信息网络服务。
在高轨卫星领域,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共有三颗卫星,具有广域覆盖、全天候通信等特点。
2023年8月,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推出,紧随其后各手机厂商陆续推出支持卫星通信的手机,随着卫星通信在民用手机市场的普及,未来将有更多的品牌实现卫星通信功能,卫星通信在民用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作为新时期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极大发展潜力。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近年来,中央不断完善低空经济相关政策体系,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布局相关试点。天通卫星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发挥了保障通信的重要作用,随着低空经济发展进程的逐步加速,对天通卫星产业链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024年3月,据媒体报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电信601728)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批准,取得E.164码号(882)52及E.212码号(901)09,分别作为天通卫星业务的用户拨号码号和网络识别码号。本次获批国际码号资源后,中国电信可面向“天通一号”卫星覆盖区域的国际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为更多用户提供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救援、旅游科考等多个领域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随着天通卫星移动业务实现国际化运营,将推动卫星通信产业链需求进一步释放。
卫星互联网是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重要一环。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将卫星互联网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围。随着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的融合,我国正逐步构建覆盖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打造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
2023 年 2 月,工信部《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对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现行进网许可管理,加快天地一体化立体通信网络部署建设;2023 年 10月工信部《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统筹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移动通信转售等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务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正加速低轨卫星建设。中国星网 GW星座申请数量达到12992 颗,上海松江G60星链总规划亦超12000颗。随着卫星成本下降、一箭多星,手机、汽车等应用场景逐步导入,国内卫星互联网规模化应用需求逐渐打开。同时国外低轨卫星竞争加剧,也将促进我国低轨卫星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有望迎来放量。
我国高度重视在战略性、前沿性领域推进自主可控,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射成本的降低,未来我国在卫星应用相关领域将加速国产替代,市场空间逐步打开,国内卫星应用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仿真测试产业因其经济、安全、可重复和不受气候、场地、时间限制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国防电子等军队国防工业,以及能源、电力、高铁、智能制造等民用高科技行业。
计算机仿真作为国家发展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前沿科技行业,一直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实体电网数字星现、仿真和决策,探索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在电网智能辅助决策和调控方面的应用,提升电力系统多能互补联合调度智能化水平,推进基于数据驱动的电网暂态稳定智能评估与预警,提高电网仿真分析能力,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整体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增长态势,据市场研究机构的行业报告显示,2016-2021年,中国计算机仿线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12.4%,2022年底全国市场总规模进一步上涨至2200亿元以上,同比2021年增长12.3%,根据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计算机仿线亿元。
北京、重庆、河北、浙江等各地围绕《关于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出《关于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政策,带动设计仿真、虚拟仿真技术、VI全景课堂、模拟实验等应用领域的发展。
在民用高科技领域,计算机仿真是国家推进高新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等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近两年工信部相继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在特定行业领域,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构建数字孪生大气,提升大气仿真模拟和分析能力;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集中攻关研发电力电子设备/集群精细化建模与高效仿真技术、开展基于储能电池单体和模组短时间测试数据预测长日历寿命的实验验证和模拟仿真研究等。
仿真技术作为前沿技术,其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特别是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仿真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其应用场景更广,增长前景尤为广阔。
在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成为现代化战争典型特征的全球背景下,雷达作为现代战争的“千里眼”,是当前电子战和信息战的核心装备。雷达信号处理是为完成雷达数字信号检测和信息提取功能所采取的实施手段,通过采样、保持和分层,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属于雷达装备的核心技术,为雷达装备的“大脑”。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的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产品及服务,以解决国际技术封锁背景下其对先进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的需求。
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军用雷达。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快速推进,我用雷达市场空间保持高增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交的预算草案显示,2024年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 16655.4亿元,增长7.2%。
在武器信息科技化成为现代化战争关键因素的全球背景下,来自高速导弹和飞机的威胁越来越大,使得作为现代战争千里眼的军用雷达是当前电子站和信息站的核心装备。新兴经济体国防支出的增加、地区紧张局势的加剧以及国家间冲突的增多是推动军用雷达市场的主要因素,在活跃的战区越来越多地部署弹道导弹和隐形导弹,也导致全球对军用雷达的需求显著增加。根据MarketResearch的预测,全球军用雷达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4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74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受益于信息化建设,我用雷达市场空间保持高增速。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院预测,2020-2025年我用雷达整体市场规模CAGR为11%,2025年将达到565亿元人民币,未来有乐观的增长前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2027百年强军、建设与第二大经济体相称的强大国防”是既定方向。即将进入到“十四五”后半程,干扰因素逐步消除,国防军工行业有望迈入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
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多项政策推动国防装备进一步发展。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加大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力度。2022年 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明确了军队武器装备建设要进一步加速发展,尤其是代表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新型装备;首次把“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2023年6月,装备发展部发布《军队装备采购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民生证券研报指出,从顶层设计看,指导性条例及规范性管理文件的发布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后续订单的下达或将更加顺畅。从研发生产周期看,历经数十年的研发探索,我国新一代装备或将陆续进入批产列装阶段,技术跃迁叠加需求旺盛将推动行业加速发展。从产业链建设看,各大军工集团重视培养产业链核心供应商,保证供应端和旺盛需求端的匹配。伴随中期调整的推进,需求端和供给端将逐步完成匹配,新一轮行情或将开启。
随政策推进,我国国防预算保持稳步增长。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我国国防开支预算从2010年的0.5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45万亿元,2023年增至1.55万亿元。2022年增速为7.1%,2023年增速为7.2%,同比上调0.1%,预测我国国防开支预算维持稳定增长态势。国防预算的稳定增长保障了军工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仿真测试、无人系统领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科研生产能力,为精确制导武器、电子对抗、航空电子、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及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先进的器件、终端、系统和解决方案。公司还积极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在智慧城市、卫星大数据、应急通信、安全监测、海洋工程等领域,为广大用户提供整套的技术体系及解决方案。
奋斗“十四五”,启航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加快数字经济业务发展,积极布局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新发展格局。
公司紧紧跟随国家航天发展000547)战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参与北斗导航、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建设, 将卫星应用领域作为重要战略方向持续投入,目前在卫星应用方向已形成“芯片+模块+终端+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业+产品”的全体系布局。
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全国产化的自主产品和体系化解决方案在应急管理、地灾监测、交通运输、民用航空、国防装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卫星应用产品主要包括:
分为北斗芯片与模组、天通芯片与模块。北斗方面,公司基于自主研制的北斗基带芯片,已经形成专用北斗产品、民用北斗产品及解决方案、惯性与组合导航产品及导航测试产品四大产品线。
卫星通信方向的代表产品包括: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基带芯片、小型化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基带芯片等芯片产品,天通手持语音模块、天通车载语音模块、天通数据模块、天通物联网模块,以及天通综测仪等产品。北斗芯片和天通芯片的研制奠定了公司的行业地位,为相关的产品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面向北斗民用市场:公司研制的民用北三终端产品具备导航定位、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组合导航等功能,能够满足手机、可穿戴式设备、车载导航和车载监控、测量测绘、精准农业等大众消费类或行业应用需求,代表产品包括:北斗车载定位管理系统、北三蓝牙盒子、机载定位追踪设备、北三指挥机、一体化安全监测站。
面向北斗特种行业市场:公司研制了多款面向车载、机载、手持、便携等应用的北斗三号终端产品,多款终端产品竞标入围并进入型号研制阶段或已定型,为今后公司在北斗三号特种行业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天通卫星通信领域,公司研制了天通手持、车载、船载和便携等终端应用,形成系列化终端解决方案。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卫星移动通信综合测试仪产品和测试系统。广泛应用于公众服务、应急救灾、海事救援、公共安全等通信需求,代表产品包括:天通卫星电话、天通智能座机终端、便携式卫星移动通信热点、天通窄带/物联网数传终端、便携式天通宽带数传终端、车载天通宽带数传终端、天通终端综测仪。
主要是指卫星导航模拟器、卫星信号转发器、记录回放仪、卫星导航测试环境构建开云官方、卫星通信综合测试仪等检测类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研究所、工厂以及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
主要包括北斗精准时空大数据中台、基于北斗的地灾安全监测系统、北斗高精度安全监测系统、智慧水库综合管理平台、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导航、卫星应用增值服务平台、通信综合应用系统及智慧数据中台、天通网络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易操作、易管理的高效服务,已广泛应用于应急、林业、水库、矿山等。
在仿真测试领域,公司依托核心技术着力构建仿真与测试相关的平台软件开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硬件模块开发能力,致力于打造针对武器装备和高端制造的通用化仿真测试平台及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借助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数字孪生、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针对装备研制、训练仿真、仿真应用展示等具体需求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具体产品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ARINC664总线系列产品等核心产品,以及便携式航电网络分析仪、飞控总线产品、制动系统采集存储单元等标准化货架产品。
主要包括自主研发的总线仿真测试平台 BEST+、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 HRT、仿真测试系统集成验证平台SIVB和 1+N数字化试验管理平台。平台在深耕铁鸟、飞控、航电、机电和发动机等领域应用基础上持续优化升级,平台国产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系统能力、专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得到用户高度认可。平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飞机铁鸟台、智慧产线、基于 MBSE的虚实结合仿真验证系统、移动式飞控航电测试系统等在主机厂所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其中智慧产线通过构建柔性化、自动化的智能产线,实现航电模块、航电整机产品的自动柔性化装配和测试,交付产品成功上线;基于 MBSE虚实结合仿真验证系统,建立数字化飞机仿真模型、创建了飞行器故障注入和诊断模型库,可对设计进行前期仿真和验证,提升了产品研发效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持续深化平台国产化研制,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自主研制的1+N 数字化试验管理平台成功应用在不同客户项目中。
主要业务方向包含仿真软件、数字孪生、智慧+、可视化应用、高性能计算等。依托丰富的系统集成经验及强大的软件开发实力,华力创通一直致力于作为作战仿真、系统仿真、半实物仿真、训练仿真、指挥所建设等解决方案综合供应商。
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专注于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复杂电磁环境领域,为国防军工用户提供先进的信号处理产品及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如下:
雷达导引头测试旨在确保导引头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地探测和跟踪目标,代表产品包括,雷达导引头单元测试仪、雷达导引头综合测试仪。
电磁感知设备应用于内场半实物仿真系统和外场实兵演练环境,具备电磁环境构设、频谱监测、态势展示和效果评估的能力,代表产品包括宽带电磁环境感知系统、雷达通信一体化采集处理设备、采集存储预处理设备和参数估计设备。
代表产品包括雷达实时杂波信号模拟器、便携式雷达目标/干扰信号源、雷达目标/干扰信号源实时产生射频目标/干扰信号,多模式主动雷达实时目标信号模拟器。
信号处理平台以多通道宽带同步采集、高性能信号处理平台设计技术为核心,提供标准模块产品、定制化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代表产品包括,雷达通用数据记录仪、机载信号处理平台-智能综控设备、车载信号处理平台-综合基带设备等。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包含复杂电磁环境生成系统和复杂电磁环境监测系统,支持海陆空天全域典型作战场景,应用于精确制导、电子对抗、航天测控和频谱感知等领域。复杂电磁环境生成系统包含雷达实时杂波信号模拟器、雷达目标/干扰信号模拟器、通信信号模拟器、信道模拟器和电磁环境模拟器等,应用于战场辐射源模拟功能。复杂电磁环境监测系统包含监测管理分系统、便携式雷达环境监测设备、便携式通信环境监测设备,应用于各类实兵电子对抗演练,为环境构设、外场试验、效能评估和态势展示提供数据支撑。
公司无人系统领域专注于特种级、工业级无人机系统,在产品方向上,重点聚焦中小型无人机、无人靶机和低慢小反制设备等。目前已经规划并迭代研制系列化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小型多旋翼无人机集群、中高速无人机靶目标、抓捕无人机、便携式系留无人机、低慢小反制设备等产品。
公司以紧贴需求、技术创新、优质服务为驱动力,已具备无人系统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制、集成、测试、生产、飞行服务等能力,提供行业领先的中小型无人机系统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和专业技术服务,可为用户提供各类无人机飞行服务,快速响应客户的采购需求和服务需求。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卫星导航通信融合应用技术的科研单位之一,前瞻性地布局了芯片设计研发领域,重点开展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芯片的设计研制,并已成功推出多款卫星通信导航基带芯片,全面掌握了基带算法、精密定轨、组合导航、多系统、抗干扰、低功耗、小型化等芯片设计核心技术。公司将持续深耕北斗导航、北斗短报文通信、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北斗+5G室内外融合定位、卫星互联网高低轨协同通信等芯片及模组的研发,重点推进相关技术产业化为我国航天发展及卫星应用产业化贡献更多力量。
公司立足科技兴企,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创新谋发展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巩固技术优势,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流程与过程管控机制,培养了具有丰富经验和优秀技术能力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在 50%以上;长期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不低于30%。
公司注重知识产权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35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5项,软件著作权439项。公司将继续探索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兼顾多领域技术的通用性,实现技术和产品经济效益高效转化,为公司保持贴近市场的技术领先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多年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和重大仪器设备开发项目、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工信部03专项中的项目、军队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以及多个北京市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先后参与完成了北斗导航、天通卫星通信等国家重点专项任务,组织开展了国产飞机卫星导航、卫星通信机载设备的研制。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仿真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不断积累突破,奠定了业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公司将继续探索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巩固技术优势,兼顾多领域技术的通用性,致力实现技术和产品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安全效益的高效转化。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积极推进产业链、生态链建设,与商业航天企业、电子元器件企业、行业大客户、高校、科研院所等优秀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砥砺奋进,携手推进北斗三号在特种行业领域规模化应用,加快完成北斗短报文芯片、多模融合卫星通信芯片、北斗+5G室内外定位系列化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多模融合芯片及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等多项关键技术并推进产业化应用,加快公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放大产业链乘数效应,缔造产业协同优势,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策略落地贡献力量。
公司较早地取得了完整的国防军工准入资质、北斗导航民用服务资质及北斗民用分理服务试验资质;并顺利通过了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认证、GJB9001C-2017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AS9100D:2016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TSOA国家民航局适航认证、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会员证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卫星通信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GJB5000B-2021军用软件能力二级现场评价,并获得北京市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入选2023年第一批北斗科普基地、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子公司华力智飞、华力天星、深圳创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良好支撑。同时,公司先后获评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应用推进贡献奖、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展示奖,充分彰显公司实力,公司“品质卓越、服务超群”的品牌形象得到广泛认可。
公司砥砺奋进二十余载,逐渐形成了涵盖产品标准、初心使命、道德规范的优秀企业文化,并凝聚了一批高度认可企业文化的优秀管理团队。在公司管理团队的引导下,企业文化逐渐被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推动公司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多元化与可持续性。公司拥有完善的用人育系,能保证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相匹配,实现更高的工作产出。公司设有激励和考核制度,能衡量公司发展和员工需求之间的平衡,用稳定、有效的激励对标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激励员工创造价值。公司充分整合自身资源,通过采取“老带新”的模式,让经验丰富的员工对经验不足的员工进行专项的有针对性的培育,能有效预防因重要岗位员工离职造成的脱节风险。高认可度的企业文化、多元化的培养体系、高保障的福利待遇、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是持续激发每位员工创新创能和拼搏奋进的基石。公司用人育人的制度将最终转化为全体员工奋进的不竭动力,激发员工努力奋进,持续产出更多贴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2023年,在产业链上下游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在相关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有效支撑多项业务逆势而上,总体经营稳步上升。卫星通信产品成功进入消费电子领域;北斗导航终端型号产品研制取得较大突破,特种行业业务基本盘更加稳固;信号处理业务取得特种行业直接正式型号产品;仿真测试业务呈现较快增长;系统仿真业务经营效率提升;无人系统和高精度安全监测业务稳中有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962.84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84.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61.61万元。
在卫星应用领域,公司专注于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基于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核心芯片技术,形成“芯片+模块+终端+平台+系统解决方案”的较全产业链格局,面向特殊机构和行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卫星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并随着卫星系统建设迭代和完善,持续进行技术、产品和应用模式的更新升级。
在特种行业领域,公司聚焦国防信息化和北斗三号系统的应用步伐,研制了多款面向车载、机载、手持、便携等应用场景的北斗三号终端产品,多款终端产品进入型号研制阶段,有效提升公司在北斗三号特种行业应用的竞争力。报告期内,新增几款终端竞标成功进入型号研制阶段,新增几款终端产品完成了研制和鉴定,后续可以批量生产交付。多款多功能终端产品进入研制试验考核阶段,并行开展了典型应用推广,为批量应用奠定基础。针对特种行业机载新需求研制的北斗多功能导航设备及其升级换代新产品,已在某载体平台上批量成功加装应用,并取得客户表彰。针对无人机载特殊应用需求,报告期内完成了卫星接收机和抗干扰接收机两款新产品研制,并开展了多架次试飞验证,达到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在民用行业领域,公司不断探索实践,紧跟政策指引和系统建设步伐,推进天通、北斗服务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公司在卫星导航领域积极运用“北斗+”和“+北斗”的推广模式,依托核心技术和应用研究积累,进一步夯实和增强北斗综合应用能力,将“终端+平台”模式逐渐深入到行业细分应用领域。
在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领域,公司基于自研的北三基带芯片,研制推出了北斗三号短报文模块 HTQ206S,可满足固定式、船载、手持等不同类型北斗三号通信终端的应用需求;公司研制的HBD6100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终端在湖北、贵州等地在水文监测行业进行了批量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针对北斗三号手持类应用需求,完成HBD1100北斗三号便携式通信热点终端和HBD2300北斗三号短报文手持机的产品研制。
在高精度安全监测领域,公司于报告期内增加多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设计研发的产品实现卫星定位、卫星通信、物联网一体化集成和低功耗运行,可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地质灾害监测等行业,已在甘肃、山西、青海、云南等地推广应用。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华力天星自主研发的智能数据采集终端RTU正式发布、使用,该设备可以将内置和外置的个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安全监测相关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4G/5G物联网通信以及当下主流的北斗和天通卫星通信技术,完成数据的实时、高效传输。该设备因其具有双通道卫星通信技术的加持,使其较之传统的单物联网通信技术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如应急、地灾、水利、电力、交通、桥梁以及矿山等诸多安全监测场景,且以其低功耗、易安装,以及较强的兼容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技术优势,可为客户提供针对不同环境和场景下安全监测需求的解决方案。
在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领域,公司研制的数据中台综合利用北斗+5G、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孪生城市北斗时空大数据中心,实现全量数据“一网汇聚”,城市运行“一网统揽”;依托华力数据中台,以北斗、天通为特色,打造北斗精准时空大数据综合平台,推动数字孪生水库的建设,实现对水库状态的实时监控、精准预测和辅助决策,提升水库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以华力数据中台为底座打造的卫星增值服务平台,实现了天通、北斗、地面网络数据业务的互联互通,提供高效、精准的公共位置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具有本地化、自主化、模块化、可快速适配接入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地灾、水利、农业、应急、救灾等领域。
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基带芯片研制能力的企业之一,并根据客户需求及应用场景研制了多类数款卫星通信终端,在无地面通信网络的情况可以实现通话、信息、数据的通信传输和保障。报告期内,公司针对芯片小型化应用需求,研制了低成本、小型化卫星通信基带处理芯片,满足了手机直连卫星等领域中消费类终端对芯片小型化应用的需求,可应用于手持式、车载式、固定式等多种卫星通信应用解决方案;针对车载终端小型化、低成本的要求,研究卫星通信在车载通信领域的应用,完成了车载天通通信终端系列的产品开发;公司基于天通物联网功能,已完成深海信标灯研制,并已提供给用户完成海洋测试验证,并顺利通过各项性能指标测试,打破了国外卫星产品的垄断。公司将积极探索卫星通信在行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和解决方案,将卫星通信和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相结合,不断探索卫星应用领域新方向。
公司仿真测试业务面向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工业和电子、电力、高铁等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利用通用化的仿真测试平台打造个性化的仿真测试解决方案,服务于国之重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报告期内,在产品和通用模块方面,公司成功研制40Gbps-ARINC818产品,填补了国内高速ARINC818地面测试市场空白;高完整性功能的 EDE板卡交付客户使用。在平台方面,SIVB平台、HRT平台、BEST平台和1+N数字化试验管理平台在铁鸟、飞控、航电、机电和发动机等领域持续优化升级,平台国产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系统及专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得到用户高度认可。在解决方案方面,解决方案不断扩充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飞机铁鸟台、智慧产线、基于 MBSE的虚实结合仿真验证系统、移动式飞控航电测试系统等系统在主机厂所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其中智慧产线通过构建柔性化、自动化的智能产线,实现航电模块、航电整机产品的自动柔性化装配和测试,交付产品成功上线;公司基于 MBSE虚实结合仿真验证系统,建立数字化飞机仿真模型、创建了飞行器故障注入和诊断模型库,可对设计进行前期仿真和验证,提升了产品的研发效率、质量和可靠性。公司以客户需求为指向,持续深化平台国产化研制,并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自主研制的1+N 数字化试验管理平台成功应用在不同客户项目中,国产化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成为公司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系统仿真应用领域,主要业务方向包含仿真软件、数字孪生、智慧+、可视化应用、高性能计算等。在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探索仿真领域拓展方向,完成多域联合仿真支撑平台在有人无人指控、多传感器融合及情报处理、无人机训练等方向的拓展。公司完成某型装备进程无人机训练模拟器的交付和验收,保障该型无人机配发部队的训练和教学。公司在有人/无人机联合作战及指控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完成了某型有人/无人机指控模拟器的交付和验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人因工程,推动XR(VRARMR)、数字孪生等解决方案在国防工业重点场景的应用部署。在仿真显示应用、VR显示应用、指挥调度应用、高性能计算应用等传统领域,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防军工信息化的建设。
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公司专注于雷达/通信/电子对抗核心设备、雷达与电子战射频仿真系统以及外场复杂电磁构建系统三大市场,为国防军工用户提供先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多个新型号准备提供了型号配套组件以及半实物仿真系统。公司紧紧跟随自主可控和国产化趋势,以降成本提性能为目标,持续完善国产化解决方案,并完成多款国产化板卡及设备的研制及交付。在雷达专用测试领域,公司研制完成的模块化雷达测试仪,已陆续交付用户使用。产业化方面,公司重点关注型号研制及配套机遇,不断跟研新型产品,多个新研的配套产品完成了鉴定;公司注重提升生产、调试及交付能力,保障配套类产品的交付,国产化上下变频组件等订货类产品顺利交付。公司将继续加强在雷达信号处理、雷达信号测试领域的技术能力,服务于我国雷达装备产业发展。
在无人机靶机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投入使用,期间根据客户需求,对无人机进行挂载设计,加装多种负载设备,在多种环境下进行飞行保障和指标测试,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基于客户的特定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的飞行服务和试验保障。公司开展了将无线电侦测、干扰和抓捕等载荷集于一体的特种作业无人机系统研制,已具备准确快速定位、干扰和抓捕黑飞小型无人机的能力,为安保或特定应用提供无附带损伤的反制手段;在无人机靶机领域,公司开展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及多种任务载荷的研发和集成,在投入使用后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对无人机加装多种负载设备,在多种环境下进行飞行保障和指标测试,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无人机集群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多旋翼无人机和飞行服务,参与国家重要研究的分项试验,取得客户的认可和较好的效果。在民用无人机高原科研任务中,参与国家重点基金科研项目,设计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0多公斤,能承受高海拔和低温的双重考验,为公司低温高原飞行积累了重要的实际作业经验。
公司聚焦卫星应用、仿真测试、雷达信号处理、无人系统领域,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滚动式发展规划,以“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为战略目标,以“军民结合”为发展路线,以核心技术助力市场拓展,不断提升公司在客户间的影响力和行业地位,实现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牢牢抓住未来三年的关键发展时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的指引,在卫星应用领域,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完备产品矩阵和丰富的应用解决方案;充分挖掘民用行业的潜在需求,布局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机遇变现,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换代公司产品,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研发成果落地,建立健全以芯片等基础器件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生态链。
紧盯低空经济和无人机发展的重大机遇,优化无人系统产品型号,以中小型垂直起降无人机、高速靶机为研制目标,开展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特色无人机产品系列,实现无人机业务快速发展。
夯实仿真测试、雷达信号处理两大业务领域的基础,围绕航空工业国产替代战略路线图,完善航空总线机载设备技术体系,开拓仿真测试在航天、兵器,船舶等领域的应用;坚持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之路,推动雷达信号项目产品化,做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雷达信号处理产品。
把握产业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度推进国际化发展,向国际市场推广公司成熟、先进的技术,以卫星应用和特色无人机产品的典型应用和示范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拓展公司国际市场。
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推进质量链管理,强化总指挥线、总设计师线和总质量师项目管理制度,降本增效,以“人均产值”为经营管理工作的考评指标,构建员工与企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2024年,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势,公司将坚持“服务国家、回报社会”价值理念,跟进国家战略性科技项目和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发展,继续深耕几大业务板块,现有业务重点突破,向纵深发展,向细分应用行业发展,向产品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当前,推进北斗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地方和行业都有明确的规划部署,以卫星大数据+信息化为代表的新业务开始切入多个行业平台,北斗应用处于发展的风口,北斗企业将进入新一轮洗牌;天通业务是当前市场的热点,未来一年还会继续渗透,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有较大的机会;无人系统行业迈入上升期、市场容量逐步呈现;卫星互联网正在蓬勃发展,地面应用终端招标可期,未来市场均蕴藏较大新机会。今年,公司将继续在战略明确的主攻方向上,持续投入、刻苦攻关,在卫星应用、雷达信号处理、仿真测试、无人系统四大主攻方向上不断积累优势。
集聚优势,丰富产品矩阵。2024年,公司将坚定不移走“产业+产品”路线,全面梳理各业务方向的产品线,加快迭代更新,逐步走开精品化、高价值化路线,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批量供货前景的货架产品体系,增强标准定义权、产品定价权和行业话语权。公司将在特种行业及民品市场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基础上,稳步推进特种行业发展、大力推进民品发展,布局新市场、开拓新客户、研发新产品,在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为公司后续民品业务的发展赢得空间,逐步提升民品产值比例,使民用领域快速发展成为公司新的支撑。抓住卫星应用核心器件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做大做星应用。做优雷达信号处理,做出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加快无人系统发展,打造优势显著、高标准的无人系统主打产品和品牌形象。拓宽仿真测试,将仿真测试产品的应用拓宽至航天、兵器、船舶等更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在发展现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拓展“一带一路”国际业务。
坚持自主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公司将继续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通过持续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不断完善卫星应用基础器件、模拟器、自动化测试平台等产品和解决
方案;鼓励公司内部开展技术交流与创新活动,激发员工创新活力;严格恪守技术创新体系、研制生产体系、项目管理体系的标准及要求,细化研发管理颗粒度,发挥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试行国家重大项目行政、技术双总师制度,实行责任制,确保项目组织严密、管理严格、科学高效,确保研发成果的顺利落地;积极响应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的号召,承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保证国家专项、募投项目、自研项目等多个重点项目的平稳推进。
资本赋能,多途径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以技术研究和资本经营为两翼,形成“产业+技术+资本”的“一体两翼”的业务格局。通过投资在产业链中有影响、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不断优化产业和资产的结构布局。通过互动易平台、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咨询热线、公司邮箱等各种方式加强和投资者的互动沟通,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发展战略,提升投资者信心;听取广大投资者对公司产品、服务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双方良好、和谐、稳定的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公司员工命运共同体。公司将按照“需要、精简、高效”的原则,适时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建立健全部门和岗位职责,建设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梯队;不断优化绩效机制,设立更科学合理的薪酬考核体系,同时为各岗位员工成长、转岗和晋升提供更有利的保障;拓展人才来源渠道,加强校园招聘,加大应届毕业生招收力度,增加目标院校,加大宣讲力度,选好人才种子,引进和猎取尖端技术人才;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健全导师制度,打造公司内训师队伍,根据员工各类培训需求,抓实培训重点,设计并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打造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重视员工关怀,改善劳动环境,积极开展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强化风险管理,促进公司良性发展。公司将抓牢风险管理核心,确保平稳运营。面对形势变化,公司将继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措施;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将从防范合规风险、经营风险、安全风险、舆情风险等四方面着手,健全合规经营管控体系,将各项风险防范措施落到实处,为企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细作,聚焦行业热点与重点项目,提升自主研发效能,探索新的市场增量,实现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上述涉及未来的思路及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均不构成本公司对任何投资者及相关人士的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板块的增加,公司现有的制度体系、生产管理、运营模式、内部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趋于复杂,能否及时根据公司经营规模的发展调整完善公司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经营业绩及企业文化,能否平稳推动分子公司业绩实现、业务体系、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内部经营整合,都直接关系着公司的运营效率和财务状况。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对经营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管理层面临集团化发展带来经营管理难度加大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信息化管控,完善内控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各项监督职能,高度重视型号及批量配套产品质量,确保质量第一;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财务规划与分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员工培训、人才引进工作,通过业务培训、管理培训、岗位轮换等各种措施培养、选拔和任用管理人才,增强管理层的通用管理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公司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评估公司实际情况,持续提高管理层能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大程度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项目型收入,涉及产品研发、测试、交付、调试、验收等诸多环节,受行业特有的业务模式和结算模式的影响,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影响了公司资金的周转效率。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进一步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现金流和应收账款管理,加大防控融资担保债务风险的力度。公司坚持风险控制优先,设立全流程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和责任落实,保证重点项目落实责任主管,并将回款纳入营销人员考核指标,确保应收账款风险得到有效可控。同时,公司加紧推动客户回款进度,必要时积极依靠法律手段维护公司利益;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评估,选择回款风险较小的项目降低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研发、运维管理、供应链保障等各环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局势背景下,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导致技术人力成本大幅上升,人才竞争加剧。公司的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产品工艺设计能力及关键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能力是公司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维持人才团队的稳定,并不断吸引新的优秀人才加入,对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和员工内部推荐等多样化的方式引进人才,提升招聘水平,扩大种子基数。完善内部培养体系,通过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为员工及时补充实用的专业知识,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及人才储备,使核心人才扎根企业、热爱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通过绩效改革、股权激励、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关怀、技能培训等方式以形成公司利益与员工共享的发展机制,不断增强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大程度保持并加强核心人才团队的稳定性。
作为一家典型的科研创新型企业,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及技术方向认知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公司在芯片设计、装备研制、多技术融合领域进行前沿探索和应用创新。因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开发周期长、外界环境变化不确定、研发投入高、市场成熟度低等特点,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才能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存在技术设计风险和技术研发失败风险,以及因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低而产生的不能预期完成经济效益转化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努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充分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重视产品立项评审管理和前期技术验证;加强研发计划和预算管控,重视研发过程监管;注重产品研发规划和节点控制,持续提升投入效力,降低技术设计风险和技术研发失败风险。公司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进一步建立健全研发管理体系,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重视产品立项评审管理,重视研发过程监管,力争降低因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低而产生的不能预期完成经济效益转化的风险。另外,公司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内部项目研发管理流程和体系,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控制研发成本,从而提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力。
莱特光电:OLED材料龙头一季度“大翻身”,分红回购增持齐发力,OLED渗透率提升,机构看好公司发展前景
热门旅游股80后董事长遭留置!国际无人机产业博览会今日召开,这一省份无人机企业突破1万家,机构看好15股增长潜力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
已有64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146.56万股,占流通A股2.33%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0.72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股东人数变化:一季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4-03-08)减少3926户,幅度-3.11%